香港耀能協會簡介  
  評估及轉介  
  康復及教育系統  
  醫療康復服務  
  日間照顧、短暫住宿及家居支援  
  康復生活錦囊  
  權利、保障及經濟援助  
  家長及親屬支援  
  資源庫  
  有問有答  
抗疫資訊
特殊需要知多D
家長學堂
小創意大幫忙
康復及特殊教育理念及常用詞彙
彩繪自閉人生網頁
香港耀能協會 - 牽手同行 敘事言愛
 
 
細訴我的故事  
請選擇頁面色彩
     
彩色   彩色
黑色 / 黃色   黑色 / 黃色
黑色 / 白色   黑色 / 白色
版面設定   版面設定
網站指南   網站指南
登記「康復家庭之友」
細訴我的故事 >獨臂傳奇
獨臂傳奇

在十二歲那年,因一次的「執波」意外,高誌樫失去了他的右臂,從此他便過著獨臂的人生。然而也許是他當時年紀尚小,或是天生樂觀的性格,他的腦海中沒有閃過哀傷和抱怨的念頭,康復後便很快重投日常的生活。他積極投身運動行列,如田徑、獨木舟、攀石等等的運動。曾經代表香港而奪得傷殘人士奧運會獎牌的他,亦曾攀登過喜馬拉亞山,甚至到訪泰北溶洞,為的就是爭取不同的生活體驗。後來他更成立了「動力學堂」,向外界推動生命教育。縱然身體上有所缺陷,他的人生卻比許多人更精彩。

以下是他自己的一些個人分享:

成長篇

在我十二歲那年,發生了一件「執波」的意外。那次跟一班朋友踢足球,而其中一球射過了龍門後方。當我爬上鐵絲網準備拾回足球時,那個踢失了球的人可能心生不忿,捉著我的腳猛力搖晃,我便隨著跌往地上,導致右手前臂骨折。雖然起初只是普通的骨折,但因為傷口受到細菌的感染,十分迅速地惡化,最後要進行截肢手術,將右臂切除。

其實跌下來後,曾有一段短時間的休克。當時年紀還小,不論是到急症室還是之後再看醫生時,都沒有感到甚麼驚慌,更不會想到一場普通足球的意外後來會變成如此嚴重。即使在手術後,我當時沒有特別的感傷,也未曾抱怨過,可能是自己不懂得去想吧。反而當時想到的是有甚麼可以做,有甚麼不能做,較深刻的是想到自己將不能做到自己的自願 ─ 消防員。當時也沒想到將來的情境,畢竟年紀還是太小了。

後來我才知道,媽媽對於那次容許我往踢足球,倒是有少許自責的,她曾說過早知便不讓我往踢球,或是早知便把我關起來等的說話。也許這是老人家的心態吧,就算我不是因踢球受傷,也可能因踏單車受傷的,她還是會感到自責,。我亦知道她為此哭過許多遍,傷心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所有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對我來說都變成了新的經驗。例如穿衣 和綁鞋帶,從前都是用雙手做的,意外後都要從新適應,學習用單手進行;又例如吃飯、執筆寫字等,都要從新學習過來 … 這都是必經的階段。到底哪些事情學習得快一些,哪些慢一些,我倒也沒有甚麼印象了。總之,凡你想到的任何一件事,都需要重新適應過來。

後來我以插班生的身份重讀小六,我沒有因為斷肢而擔心讀書有甚麼問題。在醫院開始學習寫字,只是寫得慢一點和不太整齊,反正我的字本來就不是寫得很美。此外,當重入班房時,班主任特意提醒同學不可欺負我這個新同學。除這些外,我記得沒有甚麼其他特別不同的地方了,也從來沒有擔心或自卑的感覺。至於一些奇怪或是好奇的目光,即使到現在也是存在的。若問我有否受到歧視,這個我倒也沒感覺得到。

興趣篇

在意外前,我已懂得踢足球和踏單車。當時住在鄉村,由於沒有自己的單車,踏的都是大人們的,就是那些像雜貨店用來送貨的,所以雙腳都不能著地 … 這兩項都是我最深刻的運動經驗。其餘的運動則是在意外後才接觸的,但我並不是因那意外後才刻意接觸的,而是在升中學後,課外活動的種類多了,陸續參與更多不同的活動。

我的家人對我參與運動從來也沒有阻力。其實我覺得「不反對」已是一種支持;至於支持的程度有多深,則要視乎做甚麼事情了。例如間中向家人要求給錢買一個足球,他們覺得有需要,而又想支持你的,便答應你。由於自小在家中都被教導花錢是需要有節制的,不是想甚麼便能得到甚麼;幸好當時所接觸的運動都不是十分花費吧,所以家人都算是大力支持的。

在當初參加一些本地的陸運會的田徑項目時,因比賽而得到教練賞識,從而進行更深入的訓練。故投放的時間便比從前多了很多,由最初的每星期兩天,慢慢增加至三四天。

香港代表隊的訓練維持了八年,辛苦當然是有的,畢竟我有一份正職工作,下班後才可到運動場進行訓練。每星期三至四晚需要在七時至九時進行田徑訓練,回到家吃晚飯時已約十時了。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既然有心在田徑項目中發展,便要衡量和作出取捨。田徑訓練是很刻苦的,星期日也必定因進行訓練而沒了半天的假期,付出的時間真的很多,但這是自己的選擇!但我十分享受這個過程,因為自己的性格好動及投入,就是為了跑快半秒,跳高一兩厘米,我也會去想儘各樣的方法,就算慢慢的去進步也好。

工作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為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工作。我中學時也曾在這個組織當了三至四年的義工,這對我面試爭取這份工作很有幫助。我是負責活動策劃的工作,當時機構內有十多個體育項目,而每個項目每年都有一次週年比賽,也有定期的訓練班,部份項目亦有機會到海外比賽。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訓練班的運作,及協助代表隊作比賽準備,例如器材及服裝等的準備,當然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會議,工作十分忙碌的。

這份工作做了六年後,我轉往一個地區體育會工作,並幹了五年半的時間,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組織、策劃和統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事。至於是否「辛苦」,我想很難劃一的去形容,畢竟每人對「辛苦」的定義都不同。有人工作三小時便覺得「辛苦」;然而對我來說,工作如何「辛苦」也是弄不死人的。可能由於自己有運動員的底子,而我主要的工作都是運動方面的策劃和推行,如何「辛苦」也是有限的,最多的辛苦只是賽前準備時的搬運工作罷了。

我參與體育活動和青少年活動的策劃已經二十多年,而「動力學堂」則是於2003年成立的。事緣在2002年中的一個慈善活動的長途獨木舟旅程上,我與我的拍擋彼此都不約而同感到時下的青少年在堅忍力和體能等方面及不上從前的人;其實當時我倆當時都分別得到一些學校或機構的邀請,在講座中作分享。我們都明白,縱使在講座中說多少的話,最終得到只是一些掌聲,實際上與這一群新一代的年青人還是隔著很遠的距離,在掌聲背後我們根本不能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有所得益。可是若然有一個實質的地方或機構作媒介,舉辦一些體驗式的活動或訓練班來宣揚有關的訊息,也許才能真正的幫助他們。就是因為這個動機,我們便合作成立了「動力學堂」。

在學堂成立一星期後,剛好遇上沙士爆發,全港的學校均需停課。這正讓我們處於一個頗尷尬的局面,學堂剛好成立了,卻遇到這個困難時期。我們學堂所推行的信念就是逆境自強,以積極態度面對困難;然而於開業時便即要面對此突如其來的逆境,幸好我們還是渡過了。

由於我們是一個自負盈虧的機構,所以要面對財政上的困難。在成立初時,首先因沒有知名度,我們要花許多時間來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可是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吸引人們使用學堂的服務;第二,由於正處於沙士期,學堂是沒有收入的;第三,雖然學堂是一間非牟利機構,我們曾三次抽籤舉辦賣旗活動,結果還是未能成功中籤,這些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事情總會有解決方法的,例如尋求外界的捐款或資助。除此以外,過去我曾受邀到過不少學校的講座和座談會中作分享,這些學校網絡亦是學堂的客源之一。而隨著學堂舉辦的各種形式活動,知名度亦有所擴大;這些都對學堂的財政有著一定的幫助。

其實當時我的工作確是十分穩定,本可一直幹下去直至退休;然而可能是本身的性格影響,我並不希望如此地渡過。此外,我亦明白到隨著自己年紀漸長,將來包括體能和時間等各方面的能力必會有所下降;既然眼前有著一個機會,自己亦有能力時,便毅然決定辭掉工作,實踐自己的理想吧。當然,這個轉變會有所代價,例如人工會少了一大截,然而我想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用金錢來衡量。當然我也要在理想與現實中間取得平衡,所以在開拓這個業務的同時,我也有支取月薪的。

學堂的成立,就是希望回應社會中的一些需要,因此我們在成立前也有探求當時社會中有著甚麼需要。然而在開始這個工作後,便發覺青少年實際的需要比想像中還要大。現在學堂已踏入第四個年頭了,我們的工作還正在拓展中。

家庭篇

縱然工作是十分忙碌,我仍會積極爭取與家人相處的機會。在過去農曆新年的幾天假期中,初一與初二我便跟家人往露營,初三我們一家則到郊外踏單車,我的三天假期都是與家人渡過,全家都十分享受這些與家人相處的時刻。

除了在假期爭取與家人的相處外,我亦會帶著兒女參與學堂舉辦的活動。有時他們會是活動的參加者,有時則會當義工從旁協助,這視乎他們的能力而定。有時他們不用上學,我便會帶著他們來到辦公室。除了可以讓我多些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外,他們亦可以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和日常工作的體驗,從中學習不同的生活技巧,例如在辦公室接聽電話,便可以實地學習與別人應對的技巧,這些都是體驗式的學習吧。

給弱能人士家人的話

現在我會發現有不少的家屬會對弱能家人過度保護,尤其是較年輕一輩的弱能人士,例如一些家長在放學時會替子女拿背包,或是替子女把吸管插進紙包飲品中。其實不少弱能人士都有能力勝任類似的工作,只是他們的家人許多時都害怕他們辛苦,便事無大小都替他們完成。可是如此一來,他們已習慣地受到別人的照顧,卻少了一些自行努力嘗試的機會,這樣他們便很難認識自己的真正能力在哪裡,也較難學習到真正的自我照顧的能力和責任。就以吃飯前盛飯為例,是否應該於開始時便替他完成,免卻他的麻煩呢?我倒認為,應先讓他努力嘗試,即使他做得不好,弄得飯落遍地,我也情願讓他自己完成,事後才去替他收拾殘局。因為每一次的嘗試,對他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了解;若不經過三五數次的經歷,我們斷不能去認定他們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要真正的幫助弱能人士,並不是代替他們完成所有事情,而是給他們以自己能力完成工作的機會,讓他們明白到自己的能力和責任。或許他們有時會幹得不夠好,然而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多些嘗試的機會,懂得欣賞他們的努力。假如他們在多次的嘗試後仍表現力有不逮時,便在旁扶他們一把,避免他們每次都產生挫敗感。千萬不要在嘗試前,便認定他們「不能」;要發掘弱能人士的潛藏能力,便要多給他們嘗試的機會,這才是對他們最有意義的幫助。

註:高誌樫於2002年榮獲「傑出殘疾人士」獎項。